2)第七章(19)两番邂逅(中三)_陌上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有联系,而是因为他在朝廷商议对粟迁的处分时,由于顾念着与粟迁多年的情谊,坚决不同意把粟迁解职流放琼州,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结局。

  商成顿时皱起了眉头。他记得军报上提过,粟迁并没有在接到朝廷任命就直截上任,而是走到半路上听说黄淮两路的旱情已经得到缓解之后,便中途拐了个弯,先回曹州老家替自己的老母亲做七十整寿,结果北边曹州的寿诞才刚刚开席,南边的淮河就出了事。更可恨的是,粟迁在赶到灾区之后不是立刻组织赈灾,而是先统一官员们的口径,然后向朝廷隐瞒了绝大部分的事实。就是他的谎报导致了朝廷对灾情的误判,从而没能及时地向黄淮西路调集粮食布匹药材等赈灾物资,最终激化了矛盾引起了民变……

  他很不理解看了潘涟一眼。淮河决口泛滥,淹了三座县城,前后死了一两万人,还有二三十万人流离失所,这么大的损失,如此严重的失职,别说是解职流放,就是砍了粟迁的头都算是轻的了!怎么潘涟还会替这种人说好话?

  他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了。他可不想让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来做燕州的知府。

  他问潘涟:“那从夏天到现在,您就一直在待职?朝廷有没有说,接下来会给您安排个什么职务?”

  “前段时间说是派去西南某路做个观风使。”潘涟意气消沉地说。观风使只是个好听的说法,不仅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,还必须在各地跑来跑去,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流放。他知道,这其实也是朝廷对他的处分的一部分。“前两天,又听说明年春天朝廷要派员出使吐蕃,我很可能会被任命为副使……”

  商成本来还在对潘涟的做法感到愤慨,可现在突然听说潘涟要出使吐蕃,因为实在是太过惊愕,他张着嘴好半天都说不出什么话来。

  中枢在搞什么名堂,怎么会想到让潘涟出使吐蕃的?潘涟今年多大年纪了,没有六十也该有五十五吧,就他这把岁数,就他这付身子骨,还能上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原?上去了,他还能下得来?唉,这要不是让潘涟去送死,还能是什么?看来潘涟虽然摆出一付局外人的姿态,可终究被牵扯到南北之争里去了,不然别人不可能这样针对他。

  唉,看来他又得改正刚才拿定的想法了。他本来已经打消让吏部调潘涟来燕山的念头了,现在看来还非得让潘涟来不可。他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潘涟死在高原上。

  打定主意,他也就不再拐弯抹角,直截问道:“予清公,问您个事一一燕州府的知府有空缺,您愿不愿意做个边州太守?”他替潘涟斟满茶水,又给自己也倒上,端起碗盏又说,“您要是没这个想法,就只当我没说过。您要是肯来,我明天就去和吏部说。”

  相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7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