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十七章 抗旱救灾(四)_明末混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杨梦龙来了兴趣:“你快说说看,你有什么办法?如果办法切实可行的话,有赏!”

  风水先生兴奋的说:“小人早年曾去过四川自贡一趟”

  杨梦龙有点惊讶:“你还去过四川?”

  风水先生说:“做我们这行的四海为家,天南地北都去过,要是只窝在一个地方,非得饿死不可。”

  杨梦龙说:“原来是这样那你说说看,你跑到四川自贡去干嘛?”

  风水先生说:“自然是帮当地人找井位了。自贡地下盐脉很旺,如果能找准井位,一口井打下去,就能打出囟水,然后用囟水煮成盐,就变成钱了。自贡产的盐奇白如银,没有半点杂物和异味,味道极佳,比起海盐来不知道强了多少倍,只是盐井数量有限,产量少,所以卖得很贵,吃得起的人并不多。”

  那位成功赚到二十两银子的风水先生表示赞同:“这是真的,小人在湖北就买过一次自贡产的井盐,不管是色泽还是味道都比粗黑苦涩的海盐强太多了。”

  这年头的海盐无非就是把海水引入盐田暴晒,海水被晒干,就留下了盐,然后就可以拿去卖了,并没有像现代的盐那样进行深加工去掉那种涩味,再加入碘c钠等元素,使之变得像雪一样白净。海盐又粗又黑,还带有不少沙子之类的杂物,很难吃,不过胜在便宜,老百姓都吃这种盐。有钱人是不吃海盐的,他们吃什么?吃井盐或者青盐。青盐也就是青海那边的产的盐,要么是在盐湖里割的,要么是从地下开采的岩盐煮的,卖相和味道都比海盐高了几档。而自贡产的井盐就更了不起了,这可是在几百米深的地下采出来的,杂质极少,而且在煮的时候还要加入豆浆过滤杂质和增色调味,精湛的开采工艺和对味道的精益求精使得盐成了自贡的名片,“吃在四川,味在自贡”,没有自贡的盐,川菜的美味怕是要大打折扣了。不过这年头自贡的盐一直是奢侈品甚至皇家贡品,普通老百姓是万万吃不起的,只能在心中向往罢了。

  杨梦龙心里一动,一个想法冒了出来,却不动声色,继续问:“你是说你去过自贡帮人家找井位是吧?这跟解决我现在的难题有什么关系?”

  风水先生兴奋的说:“当然有关系!小人在自贡看到,当地人挖的是一种小口深井,整个井口只有这么大一点,却足有百丈甚至数百丈之深”

  杨梦龙不信:“吹牛吧?这么深,怎么把水提起来啊?”

  风水先生说:“小人当时也觉得奇怪,就去问他们,他们说用楠竹接成几百丈长的竹管,一节节的深入到地下,井口完全封闭,造一个吸筒状的东西,有人日夜的压动吸筒,就把几百丈深处的地下囟水给抽上来了”他一边说一边捡了一根树枝,在地上画出那东东的形状,“那种吸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7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